“車來車往”也許是2018年車企最為真實的寫照,敗走麥城的如鈴木,放棄中國汽車市場轉移主戰場,兵敗如山倒的一汽華利,最后是1元轉讓100%股份;也許是未來汽車社會的藍圖太過于吸引人,引得無數造車新勢力像雨后春筍般涌進市場,誰能成為那個弄潮兒,而誰又將被無情淘汰?
經歷2018年車市寒冬的洗禮,不少車企已經露出疲態,加上汽車產業面臨新四化的革新,行業大洗牌正在加速進行,原本留給這些弱勢傳統車企的道路要么是被淘汰,亦或者是轉讓,但造車新勢力的異軍突起,工信部把生產資質牢牢控制住,這些面臨淘汰的車企又能找到新的救命稻草。
代工之路傳統車企受壓瀕臨淘汰,除了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其他車企持續發力高歌猛進之外,更多是自身的問題,如海馬汽車,曾經抱著馬自達的大腿也是風光無限,被拋棄后沒能形成自己的研發體系,反而是吃老本導致技術老舊,加上新增產品投放過于緩慢,最終只能一直走下坡路。
據數據顯示,海馬汽車2018年全年銷量僅為67,570輛,同比腰斬51.88%,預計虧損12億元-18億元,也是海馬汽車連續第二年虧損,有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危險,由于小鵬汽車自建工廠需要一段時間,小鵬G3交由海馬汽車代工,我想這會為海馬汽車爭取到一定的時間。
轉型之路江淮汽車此前靠著性價比闖蕩江湖,瑞風S3更曾是自主品牌小型SUV的銷量擔當,但由于自身產品力不足導致產品滯銷,后續產品更新迭代慢,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儲備的江淮汽車,現階段相比奇瑞、長安等競品似乎敗局已定,唯有轉型才能拯救江淮汽車。
2018年,江淮汽車凈利潤預計虧損7.7億元左右,但江淮新能源乘用車全年銷量6.4萬輛,同比增長125.3%,大力發展新能源使江淮嘗到了甜頭,與大眾深化合作成立新能源汽車項目,2019年初更是推出旗下“和行約車”移動出行業務,即使傳統業務受阻但能積極轉型升級。
收購之路野馬汽車前身為川汽集團,也是四川省唯一一家具備雙資質的整車制造企業,但關于其自身狀況是極其糟糕,截止到2018年10月31日,其總負債已經超38億,整個2018年銷量僅為19637輛,無論是盈利能力還是銷量層面,都已經淪落為邊緣車企。
當然,雖然資質稍微差點但依然不乏接盤俠,最終收購野馬汽車竟然是雷丁汽車,由于低速電動車政策收緊,雷丁汽車也急需轉型升級,想要生存下去,資質必不可少,重組之后,野馬汽車這個老品牌或許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即使傳統車企再不堪,似乎也能找到別的路子來延續自己的生存之道,畢竟幾十年的底子還在,而造車新勢力或許就沒那么幸運。
造車新勢力從一個PPT開始,量產成為成功的關鍵所在,試想一下,目前國內的造車新勢力據不完全統計最少上百家,即使最后能成功量產的只有數十家,僅有的生產資質也夠掙個頭破血流,尤其是蔚來、小鵬等率先沖線的造車新勢力越來越多,跟隨者的內心只會越來越焦慮。
2018年,造車新勢力的淘汰賽早已開啟,而2019年,更是在生死時速的路上,既是一場賭局也是一場賽跑。
就差臨門一腳2018年最傷心的造車新勢力莫過于FF,恒大在危難之際重金支援讓賈躍亭看到了曙光,但劇情的發展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的順利,官司不停、仲裁不斷,雙方拉鋸戰持續了幾個月,最后,雙方和平分手各奔東西,后來的恒大各種收購入股完善自身布局,造車之路是越走越順暢。
反觀賈躍亭一方,有多著急一眼就能看出,此前恒大的8億美元半年時間就耗盡,而FF91始終難產,沒有了恒大這個財團作支撐,FF可以說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臨界點,如果FF91能量產,機會還是有的,如果邁不去這道坎,賈躍亭將連同FF一同消失在汽車圈中。
搶跑者的危機蔚來CEO李斌曾說過:“ES8的誕生就是一個奇跡。”的確,一輛車能在這么短時間內量產上市,真的是奇跡,也許李斌深知,ES8如果按正常流程上市等產品100%完美了再推出就太晚了,所以做起了“搶跑者”,跑在前頭才是最正確的,慢慢再不斷迭代升級就好了。
所以率先購買ES8的車主幾乎都成了炮灰,不斷發掘ES8的各種缺點,遇到各種無奈的狀況,為ES8消滅各種BUG,ES8名正言順的成為了未完工先上市的代表作,作為一家造車新勢力,品質和信任都沒能保證的話,留下的殘局對未來發展打擊是非常大的。
困境相比已經開啟交付的第一批造車新勢力,那些尚未量產或者還未完成交付的車企,就顯得更加危險了,造車新勢力自誕生就面臨著不可避免的資質問題,如今準入門檻雖然降低,但市場監管加強了,限制了無序競爭,名額就那么多個,誰能率先搶得誰就有機會出線。
其次,新能源補貼政策退坡,對于扎堆電動車的造車新勢力影響甚大,諸如小鵬汽車就拉開了新能源汽車2019年漲價潮,小鵬G3相比去年12月份新車上市售價已經增加了2-3.4萬元,那些過度依賴政策補貼,而自身沒有過硬產品力的車企,日子恐怕變得更加難過。
最后,合資股比限制的開放,電動車巨頭特斯拉已經在上海設廠,有望將model s的售價拉低至30萬售價區間,對于小鵬G3、蔚來ES8等定價稍高的電動車將產生不少的影響,一些實力弱、產能小的車企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被關停、吞并也是大勢所趨。
造車新勢力當中,FF已經命懸一線,但身處險境的不在少數。
車和家首個項目SEV已經“流產”,理想智造是新的開始,國內少見的增程式電動系統如何獲得用戶的認可,是他們需要思考的問題;預計今年年中完成C輪融資的拜騰汽車尚處于概念車階段;前期大肆宣傳的奇點iS6至今沒有其量產消息,還沒算上那些尚在孕育階段的造車新勢力,沒能量產、融資不夠是隨時都可能夭折。
傳統車企怎么說也有著豐富的歷史沉淀,最起碼資質還是挺值錢的,最不濟是被收購,或代工或轉型,而造車新勢力相對來說則脆弱得多,你們覺得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哪個會被最先淘汰呢?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