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6vcb1"><tfoot id="6vcb1"><output id="6vcb1"></output></tfoot></abbr>

<style id="6vcb1"><u id="6vcb1"><thead id="6vcb1"></thead></u></style>

<sup id="6vcb1"></sup>
  • 當前位置: 首頁 文章

    吉利21億索賠案開庭,是威馬耍無賴還是一場遲到的正義維權

    南周汽車-太平洋號
    隸屬《南方周末》旗下,有料、有趣、有態度的汽車公眾號,讓所有人在這里,讀懂汽車!
    + 關注

    中國汽車工業起步較晚,是要大大落后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所以,中國自主品牌難免要度過逆向開發這個階段,本田CR-V豐田RAV4等車型是眾多SUV的“抄襲”對象,可以說,那些可以生存至今的自主品牌,都是從早期的“借鑒”階段發展到后來的自主研發。

    由于國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夠完善,使得很多外資品牌車型在國內就算被抄得“爛大街”,也沒能通過法律途徑去維權,關于汽車行業知識產權案件的糾紛中,原告的敗訴幾率是非常高的,本田曾向雙環索賠3.4億到最后卻要倒賠1600萬。

    隨著汽車“新四化”時代的到來和新能源車的崛起,冒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造車新勢力,汽車人才在短時間內是有限的,各大車企中核心人員的流動在近幾年非?;钴S,但如何去界定商業秘密的泄露,甚至是觸碰到法律法規的“紅線”,是車企和相關法律機構需共同面對的難題。

    近日,堪稱中國汽車行業知識產權糾紛最高索賠金額的訴訟案,吉利狀告威馬21億索賠案終于開庭了,有趣的是,作為主告的吉利方向法院申請不公開審理,似乎不愿意將案件公之于眾;而作為被告,威馬堅稱并無侵權行為,選擇支持公開審理,似乎很想讓大家了解到底發生了什么。

    雖然訴訟并未公示,但據了解,吉利此次起訴威馬汽車旗下的四家公司,稱威馬復制了其車型,提出經濟賠償,并追回已被威馬方面申請的專利,但兩者截然不同的態度似乎能說明點什么......

    劇情不斷

    事實上,在開庭之前業內早已對此案進行了多番猜測和解釋,吉利與威馬的核心爭奪點可能正是“專利”的問題,畢竟包括威馬汽車董事長兼CEO沈暉在內的多名核心員工,都曾任職于吉利,幾乎是原“吉利系”創始團隊配備,相信這是威馬汽車得到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緊接著,在開庭前幾天又迎來了新的劇情,案件直指威馬首款量產車型EX5抄襲吉利GX7,新增了一位關鍵人物——侯海靖,曾是吉利集團副總裁,同時也負責成都基地GX7也就是遠景SUV的研發和生產,而侯海靖加盟威馬也非常低調,幾乎沒有在公開場合露過面。

    所以說,威馬的研發團隊是幾乎掌握了吉利SUV車型GX7的全部資料,而一款全新車型的研發周期至少需要5年甚至更長,還有大量人力、資金的投入,對于一個造車新勢力來說,是沒有理由放棄這么好的“借鑒”機會,團隊積累了這么優秀的經驗和技術,如果不好好利用還不如聘請一班新人來工作。

    針對近日開庭審理的吉利起訴威馬商業秘密糾紛案,威馬方面稱:“吉利對威馬的訴訟是毫無法律根據和事實依據的,威馬沒有任何侵權行為。的確,類似的知識產權案件,更多是作為打擊競爭對手的一種商業營銷手段,威馬方面稱吉利的行為本質就是一種不正當競爭。

    背后細思極恐

    國內汽車行業“逆向開發”是普遍存在的,車企的技術、商標、設計等各類侵權,本來就有很多說不清楚的地方,如果可以,眾泰估計早早就要破產了,路虎也不會和陸風糾纏多年,汽車界知識產權的這件事是任重而道遠。

    最為國內最大的自主品牌車企,吉利為何要和一個造車新勢力過不去呢,據媒體報道,吉利是掌握有“真憑實據”的,那就是威馬EX5 2703mm的軸距和吉利GX7 2661mm軸距比較接近,以及兩車型的輪距是一模一樣的。

    以此為由說威馬EX5出自吉利GX7未過太片面了,一輛車的平臺本來就是一個標準并由多個因素構成,軸距、輪距是一方面,還有機械設計、轉向系統、懸架結構、底盤架構等等,所以,就目前來說是沒有證據直接證明威馬EX5源自吉利GX7平臺。

    如果說威馬EX5真的是出自吉利GX7平臺,那據媒體報道稱,GX7本來就是以豐田RAV4底盤為基礎而開發出來的一款車型,那它是不是一款抄襲而來的車型呢?而更令人細思極恐的是,一款堪稱新時代的純電動SUV,居然是一款“油改電”車型?

    對中國電動車是好事

    所以,對于吉利汽車來說,要贏得這場官司也并非易事,對于威馬EX5和吉利GX7之間的區別,如果說軸距、輪距數據一樣或者相似就涉及抄襲行為的,那么吉利GX7和豐田、本田等相關車型的數據相近,是否也意味著別的車企也要告吉利存在抄襲行為呢。

    人才流動是非常正常的情況,吉利也有很多來自比亞迪和上汽等車企的人才,比亞迪也有來自奧迪、奔馳的工程師和設計師,高薪挖角也是屢見不鮮,自主品牌都是靠逆向開發而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隨著各個車企間的工程師不斷游走,所謂的車型雷同也不必太過詫異了。

    隨著核心人員的流動,如何去界定商業秘密的泄露,這一直是一個灰色地帶,尤其是對知識產權保護較為薄弱的中國汽車產業。那么,吉利這次大動干戈去起訴一個造車新勢力,按照目前的走勢來看,勝訴的幾率不高,尤其是中國汽車圈廣泛存在“抄襲”的不利因素,警示或許是吉利這次的主要目的。

    吉利想通過此次訴訟事件,希望中國汽車業知識產權薄弱的局面能有所改變,這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未來來說是一件好事,它為中國汽車行業樹立了一個好榜樣,警示業內尤其是那些正在研發階段的造車新勢力。

    中國電動車個個都自詡為“中國版特斯拉”,怎么不好好學學人家堅持原創的態度呢?


    聲明:本文由太平洋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太平洋汽車。文中部分圖片來自于網絡,感謝原作者。
    1937
    2019-09-22
    智駕大橫評

    相關車系

    更多>>

    相關推薦

    熱門文章

    |
    一级a做免费大全在线观看_国产三级精品三级男人的天堂_欧美激情二区在线播放_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中出
    <abbr id="6vcb1"><tfoot id="6vcb1"><output id="6vcb1"></output></tfoot></abbr>

    <style id="6vcb1"><u id="6vcb1"><thead id="6vcb1"></thead></u></style>

    <sup id="6vcb1"></sup>
  • 一级少妇高清在线 | 日本三级网站69 |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址 | 亚洲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500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