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汽大眾關閉南京工廠的消息引發市場震動。這座曾年產能達36萬輛、生產帕薩特燃油車及斯柯達速派等車型的工廠,因毗鄰人口稠密城區導致物流受限、翻新改造空間不足,最終被大眾集團判定為“轉型成本過高、效率低下”,成為大眾在華首次完全關停的整車制造基地。這一決策背后,是傳統合資品牌在新能源浪潮下的生存困境與戰略突圍。

2025年中國車市陷入“越卷越虧”怪圈,行業利潤率跌至3.9%,遠低于制造業平均水平。上汽大眾雖通過“提效不縮水”的質量承諾實現上半年銷量同比增長2.3%,但燃油車市場整體萎縮300萬輛,帕薩特等傳統車型面臨新能源車型的智能配置碾壓。南京工廠關停后,帕薩特將轉移至儀征工廠生產,斯柯達速派則遷至其他基地,2500名員工或調崗或補償離職,折射出傳統燃油車產線收縮的必然性。

大眾集團正以“在中國,為中國”為核心理念,加速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南京工廠關停后,資源將向儀征工廠及合肥新能源基地傾斜。上汽大眾首款全尺寸增程式概念車ID.ERA的亮相,標志著其正式進軍增程混動領域,而奧迪A5L搭載華為智駕、ID.3 GTX填補純電運動空白等舉措,則凸顯“油電同智”的技術融合路線。這種“慢工出細活”的策略,與行業激進轉型形成鮮明對比。

當行業陷入價格戰泥潭時,上汽大眾選擇以質量為盾、技術為矛,通過嚴控1400種車內有害物、首創TVOC標準等舉措,堅守德國工藝底線。其合資2.0戰略以“德國品質+中國智能”雙向賦能,將中國方案輸出全球。南京工廠關停,既是斷臂求生,也是為新能源戰略騰挪資源。在市場周期短暫、產業需要長期主義的當下,這種戰略定力或許正是傳統品牌穿越周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