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球汽車行業傳來一則令人唏噓的消息:跨國汽車集團Stellantis(總部位于荷蘭)錄得2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93億元)凈虧損,這與其2021年剛成立時“年銷640萬輛、利潤超180億歐元”的風光形成鮮明對比。作為旗下坐擁菲亞特、Jeep、標致、瑪莎拉蒂等14個品牌的“汽車巨頭”,Stellantis曾以全球第四大車企的身份自居,卻在短短五年內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北美市場銷量崩盤、歐洲本土下滑,連曾被其輕視的中國市場,如今也成了它想要翻身的“救命稻草”。

回溯Stellantis的崛起與滑落,2021年是關鍵轉折點。當年,意大利菲亞特克萊斯勒、法國標致雪鐵龍與美國相關車企合并組建Stellantis,憑借多品牌矩陣的協同效應,首年便實現640萬輛銷量,力壓比亞迪(同期約530萬輛)躋身全球第四,利潤規模更是讓不少同行側目。彼時的Stellantis自信心爆棚,尤其是對中國市場的態度堪稱“傲慢”:2022年巴黎車展上,其CEO公開宣稱“不用在中國建廠”,甚至建議歐洲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對中國車企的輕視。
然而,市場的懲罰來得猝不及防。從2023年開始,Stellantis的業績曲線急劇下滑,2024年全球銷量雖勉強維持在554萬輛(與比亞迪持平),但利潤已大幅縮水;2025年上半年更是直接陷入巨虧,營收同比下滑13%,成為集團成立以來最艱難的時期。深究背后原因,北美市場的“滑鐵盧”是直接導火索——美國推出的電動車補貼政策,對Stellantis這類傳統燃油車占比過高的車企極不友好,其在北美市場的燃油車銷量上半年暴跌,新能源車型又幾乎沒有競爭力,雙重打擊下直接拖累整體業績。與此同時,歐洲本土市場也未能幸免,受能源成本上漲和消費者偏好轉向新能源的影響,Stellantis上半年歐洲銷量同比下滑6%,傳統優勢市場接連失守。
內憂同樣不容忽視。為了削減成本,Stellantis不得不采取“斷臂求生”的措施:全球關閉14家工廠,裁員1.2萬人,甚至連CEO都提前離職,內部管理陷入動蕩。更讓中國消費者不滿的是,其對中國市場的長期忽視最終釀成惡果——此前負責Jeep國產的廣汽菲克因母公司支持不足而破產,導致80萬中國Jeep車主面臨“修車難”的困境;旗下豪華品牌瑪莎拉蒂在華表現更是慘淡,2024年9月進口量僅38輛,幾乎淪為“小眾中的小眾”。這種“重歐美、輕中國”的戰略,讓Stellantis在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占全球60%)徹底錯失機遇。
直到2023年,眼看業績窟窿越來越大,Stellantis才終于放下“身段”,主動向中國車企伸出橄欖枝——斥資116億元入股零跑汽車,成立合資公司負責海外銷售,試圖借助零跑的新能源技術和成本控制能力,彌補自身在電動化領域的短板。這一轉變頗具諷刺意味:曾經建議歐洲“抵制”中國車的企業,如今卻要靠中國車企的技術“補課”。據公開數據顯示,目前Stellantis旗下電動車銷量占比不足3%,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其規劃的“五年推出75款電動車、2030年賣500萬輛”目標,若沒有中國伙伴的支持,幾乎難以實現。
如今的Stellantis,正陷入“亡羊補牢”的被動局面:一邊承諾為中國老車主提供售后服務,試圖挽回品牌口碑,但具體能堅持多久仍是未知數;一邊在荷蘭總部緊急研討戰略調整,股價卻已因業績低迷持續下跌。反觀中國車企,比亞迪、零跑等品牌不僅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還加速向全球擴張,與Stellantis的“墜落”形成鮮明對比。
Stellantis的案例,堪稱全球汽車行業的一則“警示錄”:在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下,沒有任何一家車企能憑借“過往的輝煌”高枕無憂,更不能輕視任何一個重要市場。曾經的“全球第四”因傲慢錯失機遇,如今寄望于中國市場“翻身”,但能否抓住這最后的機會,還要看其后續能否真正放下身段,與中國伙伴深度協同——畢竟,在瞬息萬變的汽車市場,“傲慢”從來都不是資本,“順勢而為”才是生存之道。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