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地平線那K線圖,比我蹦迪的心電圖還刺激。
前腳剛靠著半年報里征程6芯片那近百萬的出貨量,讓股價來了個旱地拔蔥,一幫人嗷嗷叫著要“為夢想窒息”。
結果你再扒拉出3月份那份招股書,好家伙,一年虧掉21個億,那感覺就像宿醉第二天早上醒來,發現昨晚請全場喝了最貴的酒。
這曙光,怕不是ICU里那盞燈吧。
有時候你真得佩服余凱博士。
想當年,2015年,國內AI圈還在那兒搗鼓算法、寫PPT呢,他扭頭就說要干芯片。
這叫啥?

這就叫降維打擊。
當所有人都擠在河里撈魚的時候,他直接在上游修了個水壩,準備控制水源。
那會兒他從百度出來,頂著AI大神的光環,多少人以為他要搞個驚天動地的算法公司,結果人家跑去當“包工頭”了。
可這“包工頭”不好當啊。
汽車圈水深王八多,那幫主機廠,個個都是人精,供應鏈跟自家后花園似的,外人想進去摘個果子?
先問問看門狗同不同意。
地平線最初那幾年,慘得跟個北漂實習生似的,天天拎著方案找人磕頭。

直到長安UNI-T那個項目,才算讓他把一只腳塞進了門縫里。
還是從智能座艙這種“邊路”切入的,核心的智能駕駛?
人家根本不敢讓你碰。
真正把地平線抬進場的,還得是理想。
那會兒理想ONE賣瘋了,成了中產家庭標配,也順手把地平線這個“掛件”給帶火了。
聽說為了拿下理想,余凱直接派了個百人團駐場,那服務,叫一個卑微。
沒辦法,在甲方爸爸面前,再牛的技術也得叫爸爸。

時也,命也。
趕上2021年全球芯片短缺,國外那幫巨頭家里著火,產能跟不上。
國內這幫嗷嗷待哺的車企,才想起來家里還有個地平線。
這一下,備胎轉正,訂單跟雪花似的飄過來。
從一年幾十款車,干到三百多款,地平線這算是徹底“上車”了。
可上了車,不代表就能坐穩了。
你看財報,營收是蹭蹭漲,可燒錢的速度比印鈔機還快。

一年研發干掉31個億,掙的錢全給工程師發工資了,自己還倒貼。
這哪是開公司,這是在養一支技術特種兵。
更有意思的是,地平線現在都不敢大聲說自己是“芯片公司”,對外悄悄改口叫“高效能計算方案提供商”。
為啥?
你懂的。
同時,業務也從賣硬件的體力活,轉向了賣軟件的腦力活。

賣芯片,被車企壓價壓得快沒利潤了,毛利從60%多掉到45%。
賣軟件呢?
毛利90%!
躺著賺錢啊。
但這事兒吧,越想越不對勁。
你今天賣軟件給車企,不就等于手把手教他們武功嗎?
等他們學會了,第一件事就是把你這個師傅給廢了。

余凱也知道這理兒,所以他到處講“基帶論”,說智駕不是汽車的靈魂,是個功能件,大家別緊張。
這話術,高明啊。
一邊拼命往車里塞自己的東西,一邊跟車主說:“哥,我就是個裝空調的,絕對不碰你家方向盤。”
可車企老板們,哪個不是千年的狐貍,能信你這套聊齋?
李想要把理想打造成AI公司,蔚來、小鵬、吉利都在自己搞芯片。
人家想的是,不僅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里,連肉身都得是自己親生的。
這就像你給地主家蓋了座豪宅,地主一琢磨,蓋房子這手藝不錯啊,回頭就把你這工匠給辭了,自己開了個建筑公司。

蘋果當年怎么踹開英特爾的,這故事車圈老板們估計都當睡前故事聽。
所以,地-平-線,這三個字現在看著就懸。
市場份額第一,看著挺風光,實際上是坐在火山口上。
腳下是不斷燒錢的滾燙巖漿,旁邊圍著一群虎視眈眈的車企,都想把你推下去,然后搶走你的技術。
8月份那個半年報,頂多算是在火山口旁邊開了個小天窗,透進來一縷光。
但這光,是黎明前的曙光,還是回光返照的最后一閃,誰也說不準。

這場游戲,還沒到看底牌的時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