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早上,成都天府大道一臺小米SU7碰撞后起火,幾個熱心大哥嘗試開門甚至砸玻璃終究沒能成功,很遺憾火勢太大最終車主沒能出來……事故非常痛心,這也讓我們反思,難道出了事故車門把手就成了救援阻礙?
而且這也不是小米SU7第一次出現這種事情了,還記得今年3月三個女大學生開SU7高速起火那起事故嗎,后來小米還因此召回了,當時同樣也因為車門外無法開啟的情況有不少質疑,這些事故都把“隱藏式門把手的安全性”問題擺在了大家和行業面前……

小米SU7采用的是隱藏式門把手,雖說有個孔電子主導、機械備份,但這個機械備份僅能從車內打開,外部沒有任何機械解鎖裝置。也就是說,一旦車輛在事故中斷電,電子系統失效,車外的救援人員就完全束手無策,只能靠砸玻璃這種低效且危險的方式嘗試救援,就像這次成都事故和之前的高速事故中發生的那樣。
2023年7月20日一輛問界M5在浙江寧波發生碰撞事故后起火,事故中車輛因車門無法及時從外部打開給救援造成了困難,但幸運的是人員及時逃生……這起事故后,華為可能意識到車門把手的重要性,后面在新車型上加上了“三重安全解鎖機制”。

余承東說在發布會上說這套機制第一級是車內機械拉手,第二級是車外機械門把手,第三重是同行沒有的冗余門鎖電源——即便碰撞斷電也能保證門鎖解開……雖然余總說申請了專利,但是我覺得這個多重保障的設計思路其他廠商都可以參考一下……
但我們話說回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異?其實很大程度上源于目前行業缺乏強制規范。截至2025年10月,中國對于汽車門把手還沒有強制性國家標準,工信部發布的《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仍在征求意見階段,正式實施要到2027年了,所以在法規強制之前,車企對隱藏式門把手的安全設計擁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

小米這起事故給了我們和整個行業一個警示:隱藏式門把手不能只追求外觀的炫酷和空氣動力學的優化,安全冗余、極端場景下的可救援性,才是設計的底線。問界在這方面的反應可以給個大拇指。
最后,對成都這起事故以及之前小米SU7甚至所有的類似事件受害者深感遺憾。也借此呼吁:全行業都能以因為門把手影響救援的事故為戒,也希望工信部的《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能盡快落地,用法規推動行業進步。更希望每一家車企都能主動承擔責任,在追求創新的同時,把“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畢竟,安全才是最大的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