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車市場正在上演一場悄無聲息的權力轉移,中國汽車出口從 2020 年的 100 萬輛飆升至 2025 年預計的 700-800 萬輛(協會預測 620 萬輛),僅 10 月單月就出口 66.6 萬輛。這背后不是偶然,而是西方車企在戰略抉擇中,親手將全球市場的主動權送到了中國手中。

故事要從幾十年前的合資協議說起。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通用、大眾、豐田等西方巨頭為擠進中國市場,簽下 50:50 的合資協議,卻堅守 “技術共享但絕不出口” 的底線 —— 大眾高管曾直言 “出口等于把脖子伸給中國伙伴砍”,寧愿在墨西哥、泰國建新廠,也不讓中國合資廠染指全球市場。彼時的他們以為能牢牢掌控核心利益,卻沒料到多年后的戰略妥協,會成為格局反轉的伏筆。
2020 年成了關鍵轉折點。特斯拉上海工廠的爆發式增長,讓合資燃油車銷量斷崖式下滑;疫情又攪亂全球供應鏈,西方車企工廠閑置、庫存積壓,為了盤活產能,他們不得不松口:允許中國合資廠出口。起初只是權宜之計,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通用從中國出口 30 多萬輛雪佛蘭、別克至南美、東南亞,福特杭州工廠的林肯 Nautilus 直供北美,寶馬將電動 MINI 生產中心放在中國,大眾也從長春一汽 - 大眾往外發貨,雷諾、現代等品牌紛紛跟進。
更諷刺的是,西方車企陷入了自己制造的 “依賴陷阱”。在墨西哥市場,上汽不僅靠 MG 品牌熱銷,還幫通用代工雪佛蘭,當地通用前五款熱銷車型中四款是 “中國造”—— 沒了中國伙伴,通用的市場份額將瞬間崩盤。而中國企業一邊靠代工賺得現金流,一邊用同樣的平臺、技術打造自有品牌,價格卻低一大截。消費者早晚會醒悟:花更多錢買的西方品牌,本質上和中國品牌是同款車,何必為 Logo 買單?
很多人誤以為中國只靠新能源車碾壓,實則 2024 年中國出口的 640 萬輛車里,七八成仍是燃油車。這些車多銷往俄羅斯、中東、拉美等市場,剛好消化了國內電動化轉型后過剩的燃油產能。中國車企用這筆收入持續投入電動車和智能化研發,而西方車企還在為電動車盈利發愁,形成鮮明反差。
面對中國汽車的崛起,西方開始用關稅、貿易壁壘圍堵,但為時已晚。比亞迪在泰國、匈牙利,吉利在馬來西亞,上汽在印尼的海外工廠陸續落地,關稅能擋住整車,卻擋不住零部件出口和本地組裝。2025 年前十個月,中國新能源車出口已破 200 萬輛,混動車更是因歐洲純電關稅政策迎來爆發式增長,成為新的出口增長點。
如今西方車企早已騎虎難下:新建工廠需要三五年和幾十億美金,同時還要砸錢轉型電動化、研發自動駕駛、應對貿易戰;而對中國合資廠的依賴已成定局,中國伙伴掌握了生產線、供應鏈和高本地化率,一旦中國企業不愿再五五分賬,或像吉利收購沃爾沃、上汽收購 MG 那樣直接整合品牌,西方車企幾乎無力阻攔。
三十年時間,中國汽車產業從 “學生” 變成 “老師”。曾經瞧不上 “中國制造” 的西方車企,如今要面對的是既便宜又智能的中國車 —— 在智駕、座艙體驗上,中國品牌已甩開老牌選手幾條街。未來五年,全球汽車格局或將徹底改寫:西方品牌要么淪為貼牌商,要么被邊緣化,而中國汽車的全球份額只會越來越重。這場由西方車企親手開啟的 “權力轉移”,終究讓他們自己陷入了被動。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