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車定義的歷史演變是怎樣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中國大陸從日本進口“工具車”,因其外形像面包,“Minibus”讀音近似“面包”,被稱為“面包車”,逐漸取代“工具車”叫法 。那時面包車樣式單一,多是長方體形狀。
2014年9月1日公安部《機動車類型術語和定義》(GA802 - 2014)行業標準實施,對面包車明確規定。符合“平頭或短頭車身結構,單層地板,發動機中置,寬高比小于等于0.9,乘坐人數小于等于9人,安裝座椅的載客汽車”特征的被核定為小型、微型面包車。
面包車最初被叫做面包車,源于其車身前后沒有突出的發動機倉和行李倉,外形如同面包。最早進口的面包車豐富了國內車型,因其獨特外形和類似面包的模樣,“面包車”稱呼漸漸流行起來。
面包車是單艙型車獨特類別。單艙車發動機艙半內置或全內置,后部與乘客艙整合,尾門掀背設計,發動機、駕駛空間和行李艙合為一室,呈單車廂結構。與兩廂車不同,兩廂車前置發動機不占內飾空間,乘客艙與后行李艙相連,后排座椅可折疊增加儲物空間,而面包車三個區域是單一車廂結構。
廂式貨車即面包車,起源于對早期進口日本“工具車”描述。車輛外形無明顯發動機艙和行李箱突出,像平整面包,發音與“面包”相似,車身簡潔,“面包車”昵稱逐漸取代“工具車”稱呼。其定義寬泛,涵蓋單艙和多用途特點。
大眾面包車自20世紀初不斷發展演變。最早由福特公司推出,以簡單、實用、經濟受青睞,成為商業運輸和家庭出行主要選擇。二戰期間發揮重要運輸作用,戰后成為家庭和商業主力車型。隨著發展,其設計和功能改進完善,外觀時尚動感,內部空間和功能提升,還具備環保節能特點,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喜好也推動眾多制造商加入該領域。
MPV發展也影響著面包車定義演變。1983年克萊斯勒推出世界首款規?;慨a的家用廂型車,1984年雷諾推出類似車型稱MPV,從此全球汽車市場多了MPV物種,這也促使面包車在功能和定位上不斷變化發展,以適應市場和消費者需求。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 整理于互聯網)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