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廣汽梁偉強:筑牢“智行2027”行動計劃的技術基石
今年4月,廣汽集團在2024北京車展上發布“智行2027”行動計劃,計劃用三年時間,以廣汽AI大模型平臺、廣汽星靈電子電氣架構和廣汽智能網聯大數據平臺三大技術基礎,推動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的快速進化和功能落地。
作為廣汽集團的研發體系樞紐,廣汽研究院在“智行2027”行動計劃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未來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將如何發展?對此,太平洋汽車專訪了廣汽研究院副院長、智能網聯技術研發中心主任梁偉強,聽他講述廣汽研究院如何筑牢技術基石,支撐“智行2027”行動計劃落地。
廣汽研究院副院長、智能網聯技術研發中心主任梁偉強
2005年11月,廣汽集團在廣州長隆酒店召開一個戰略研討會,廣汽史稱“長隆會議”,會上確定堅定不移搞自主品牌。
然而彼時的廣汽集團還是以合資項目為主,發展自主品牌困難重重。資金從哪里來?人才從哪里來?技術從哪里來?這些都是擺在眼前的問題。
一年后的7月,在華南理工大學28號樓的一間會議室里廣汽研究院成立,從此“自主研發”四個字就刻進了廣汽研究院乃至廣汽集團的DNA。也正是在這一年,剛剛從大學畢業的梁偉強帶著一腔熱血加入了廣汽研究院。
作為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梁偉強仍記得八九歲時第一次接觸汽車給自己帶來的新奇感,從此便與汽車結下不解之緣。他先在華南理工大學讀本科,后保送至北京理工大學攻讀研究生,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汽車專家孫逢春教授。
能有機會進入家鄉的車企,從零開始研發中國人自己的汽車,這讓梁偉強很興奮。剛剛走出校門的他滿懷熱情,加入廣汽研究院從事電子電器系統研發。
在廣汽研究院的支持下,廣汽自主品牌快速發展。2010年廣州亞運會,廣汽首款自主品牌轎車傳祺GA5亮相海心沙,并被指定為亞運會官方用車。這是許多廣汽人的驕傲時刻。
轉眼間,時間來到2016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千帆競發。廣汽敏銳地意識到,未來的汽車并不僅僅是電動化,還應有智能化,而且智能化會改變未來整個汽車的格局。于是廣汽研究院智能網聯技術研發中心應運而生,主要專注于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電子電氣架構的研發。
在梁偉強看來,要想在一個領域有突破,組織架構的調整和人才的培養是技術創新的必要支撐。當時有28%的機構業務調整,人員崗位轉型超過84%。“肥沃的土壤上才能成長出更好的團隊,才能產出更好的技術。”梁偉強回憶說,當時“智能網聯”這個詞在行業里講的還不多,廣汽研究院設立智能網聯中心是走在了行業的前列。
正是得益于智能網聯中心的成立,廣汽研究院在智能化、網聯化領域搶占了先機,誕生了一批行業領先的技術和產品。
“從福特T型車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叫機械車時代,上世紀九十年代到五年前叫電氣化時代,最近五年則迎來了智能車時代。”梁偉強說,從1.0時代的機械車到2.0時代的電動車,再到如今3.0時代的智能車,汽車正在經歷一系列波瀾壯闊的變革。
其中一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汽車從硬件定義變成了軟件定義。在硬件定義汽車的時代,機械底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電子電氣架構則成了智能汽車的“數字底座”,它是車輛承載高階智能化的基礎。
在智能化的浪潮下,梁偉強開始為智能汽車打造全新的“數字底座”。2018年,他帶領團隊啟動了全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的研發。
得益于廣汽研究院深厚的積累,早在十幾年前,廣汽就開始自主研發電子電氣架構,從EEA 1.0、2.0、2.5,到EEA 3.0,一步步扎實推進。在梁偉強看來,電子電氣架構是一個“打地基”的事情,必須全盤統籌。有些車企是基于過去的分布式架構來“打補丁”,并沒有從總體思路上來規劃。
智能化時代的架構顯然與過去不一樣。為了做出最理想的架構,梁偉強和團隊深入調研了許多消費者,也走訪了全球幾乎所有頭部的芯片公司、軟件公司和零部件企業,基于對用戶對更智能、更安全、更個性化需求的判斷,他們決定研發車云一體集中式電子電氣架構,支撐廣汽未來汽車的發展。
廣汽星靈電子電氣架構
2021年11月19日,廣汽正式發布了全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星靈架構。該架構一經發布就在業內引發關注,甚至被稱為“黑魔法”。
業內人士表示,傳統的汽車架構有點像拼圖,每個零部件都有自己的位置,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需求。星靈架構則是采用了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讓硬件變得可替換、可插拔,全域軟件可升級、可迭代,并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賦能,實現了整車級OTA、智能遠程診斷等創新應用。
“以前是硬件定義汽車,現在是軟件定義汽車。而軟件定義汽車的前提就是硬件足夠強,有足夠的潛力支持軟件迭代。”梁偉強告訴太平洋汽車,星靈架構由3個核心計算單元和4個區域控制器構成,配以全覆蓋的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設計,共同達成了“硬件即插即用,軟件常用常新”的特性。
在高度集成的星靈架構下,控制器減少約20個,算力提升50倍,通訊速率提升10倍,線束回路減少約40%。星靈架構是實現智能駕駛、智能座艙以及豐富應用場景的關鍵,是自動駕駛、智能車聯等應用場景與商業化落地的基石。
廣汽星靈電子電氣架構
2023年上海車展,星靈架構正式官宣在昊鉑GT上量產,成為業內率先量產的車云一體集中式電子電氣架構。3個月后,昊鉑GT成為“中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車型,隨后星靈架構又陸續在傳祺新能源E8、昊鉑HT等車型量產,實現了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體驗的躍升。
昊鉑GT
昊鉑HT
傳祺新能源E8
如果說星靈架構是梁偉強和團隊為智能汽車打下的“地基”,智能駕駛則是這個地基上最輝煌的“地標”。
與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不一樣,廣汽實際上比所有的國內造車新勢力開發智能駕駛的時間都要更早。早在2013年,廣汽就開發了首款無人駕駛概念車WitStar,在當年的廣州車展亮相。2016年,WitStar開發到第二代,實現了特定場景的自動駕駛。
相比于那時的踽踽獨行,梁偉強直言最近十年是智能駕駛發展的黃金期。而且這10年內,后5年的發展速度是前5年發展速度的數倍。與很多車企押注單一路線不同,廣汽智能駕駛選擇兩條技術路線同步走。一條是依托激光雷達的多傳感融合技術,另一條是的無圖純視覺技術。
其中,多傳感融合技術是目前行業內大多數車企采用的智能駕駛方案,有激光雷達加持,是現階段面向量產落地的技術方案。聚合廣汽的多傳感融合技術的ADiGO PILOT智能駕駛系統已在昊鉑GT、昊鉑HT等車型上實現量產,后續還將覆蓋廣汽自主品牌更多車型。
梁偉強說,廣汽已具備L2至L4自動駕駛的開發能力,覆蓋停車場、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道路等場景,實現智能駕駛全場景融合。在L2++智駕領航輔助方面,繼超級泊車、高速NDA之后,不依賴高精地圖的ADiGO PILOT智能駕駛已實現城市NDA也于今年4月發布,已經開始在2024款昊鉑HT上推送,可以做到“有導航就能開”。在L3自動駕駛方面,廣汽不僅是國內首批獲得L3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牌照的車企,也是國內首批L3自動駕駛準入申報的車企之一。更重要的是,廣汽已經實現了L3級別“脫手脫眼”自動駕駛和L2++智駕領航輔助多個復雜功能的無縫銜接。
ADiGO PILOT智能駕駛系統
在多傳感融合技術領域,廣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隨著視覺傳感器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快速發展,無圖純視覺技術也逐漸展現出其獨特的優勢。廣汽在國內率先布局無圖純視覺技術,基于人工智能視覺大模型的感知能力和多視角攝像頭的應用,可以在不依賴高精地圖的情況下,實現復雜多變場景下的感知、決策及執行,能夠更加靈活地應對更廣泛的駕駛場景,今年廣汽研究院在廣汽科技日正式發布了無圖純視覺智駕系統,并計劃于2026年搭載量產。
在未來的智能駕駛場景中,無論是多傳感融合技術還是無圖純視覺技術,都將發揮各自的重要作用。廣汽也將持續投入研發力量,不斷迭代和完善這兩大技術,為用戶提供更加安全、智能、便捷的駕乘體驗。
除了智能駕駛,廣汽在智能座艙領域也有自己獨特的主張。梁偉強并不認為冰箱、彩電、大沙發就是智能座艙,也沒有盲目地堆硬件和功能,而是更加關注用戶體驗和使用場景。
基于星靈架構的賦能,廣汽建立了ADiGO SPACE智能座艙系統,相繼推出ADiGO SOUND原景聲、廣汽AI大模型平臺、廣汽魔方場景共創平臺等技術創新產品,打造了具有廣汽特色的交互體驗的智能化場景服務,實現了座艙體驗的行業領先。 廣汽端云一體大模型智能體將在今年量產,座艙將擁有車端和云端雙大腦,響應速度提升三倍,交互能力提升兩倍,帶來更人性化的智能交互體驗。未來,廣汽將結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更懂用戶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顛覆車內的時空感受,重構人車關系,為用戶帶來更加超越期待的駕乘體驗。
行業首創廣汽端云一體大模型智能體
正是在梁偉強和團隊的探索研發下,廣汽在智能網聯領域不斷地取得技術突破,成為了傳統車企在智能化轉型中的佼佼者。
回望加入廣汽研究院的那個夏天,梁偉強已經在這里奮斗了近二十年。他說在廣汽研究院能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并參與和見證行業的變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這些年來,梁偉強對汽車和研發的熱愛絲毫未減。他帶領的團隊參與了多個廣汽集團戰略車型和技術創新項目,并且在智能網聯領域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
在采訪中,不論是組織架構的變革,還是先進電子電氣架構的研發,梁偉強都多次提到了“打地基”的重要性。他說如果只是蓋一幢兩層小樓,只需要做個框架梁就可以,甚至都不用打樁。但如果要建一座摩天大樓,地基就必須筑牢。
如果說廣汽“智行2027”行動計劃是一座宏偉的大樓,那一代代廣汽人無疑就是這高樓的筑基人。因為他們的努力,廣汽必將在智能化時代迎來新的崛起!
(圖/文:太平洋汽車 喻欽濤 黃雨晴)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