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戰略遺留
作為世界一家最大的汽車公司的董事長,史密斯的任期跨越世紀之交,在這一時期,世界汽車業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起始于90年代的汽車兼并重組,已經形成全球化的‘6+3’格局(通用、豐田、福特、大眾、戴姆勒-克萊斯勒、雷諾-日產六大集團;寶馬、標致-雪鐵龍、本田三個有實力的獨立企業)。”史密斯說,“通用汽車在重組中的戰略,主要是通過與一些國際品牌結成戰略聯盟,加強自己的實力,把汽車變成真正的全球產業。”
世界汽車市場出現的頹勢,使通用汽車更加致力于亞太地區的區域合作。史密斯說,“在今后10年中,有8個國家汽車工業的增長被認為要占到業界總增長的 67%,其中4個國家(中國、印度、韓國和泰國)都在亞太地區。我們的目標是要在市場份額和利潤方面躋身亞太地區汽車制造商前三強。”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尤其在中國加入WTO前后,國內外有一些人擔心全球化的進程和跨國公司的參與會損害國家主權、地方文化以及自然環境。
對此史密斯認為,通用汽車公司在全球約200個國家近百年的業務發展證明,這些擔心是多余的。統計數字表明,跨國公司在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工作條件、促進環境保護及提升教育和生活水平等方面普遍發揮著積極作用。同時企業可借此在提供就業機會、傳播先進的管理經驗、培訓技術知識、增加稅收等方面創造出無可估量的社會效益。
對于在誕生后的第二個百年里,世界汽車技術的發展趨勢,史密斯認為首先體現在汽車在產品設計方面的變化:汽車的功能性加強了,車輛的用途更寬泛,這種趨勢已經從北美波及到世界市場。同時,汽車的動力將發生重大改變,“未來的汽車靠什么驅動”已經是全世界最關注的問題。通用已經把新燃料和新能源的商業化作為其未來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通用汽車公司,常常會聽到人們引用在上個世紀30年代通用汽車董事長斯隆的名言:“市場是世界的,市場屬于消費者所青睞的人。”而在告別通用汽車之際,約翰·史密斯也常常被人們與斯隆相提并論,而其獨具慧眼的亞太戰略無疑是留給繼任者的重要財富之一。
[上一頁]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