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6vcb1"><tfoot id="6vcb1"><output id="6vcb1"></output></tfoot></abbr>

<style id="6vcb1"><u id="6vcb1"><thead id="6vcb1"></thead></u></style>

<sup id="6vcb1"></sup>
  • 汽車召回制度艱難出閘 是各方利益相互妥協

    2004-03-18 15:45:11 來源: pcauto 作者:馬 凌

      3月15日,眾人矚目的汽車召回制度終于正式出臺。

      在當晚央視直播的《2004“3.15”之夜》晚會上,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以下簡稱質檢總局)新聞發言人劉兆彬宣布: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制定發布的關于《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于今天正式頒布,并于今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

      與此同時,質檢總局主管的中國汽車召回網站(www.qiche365.org.cn)也相應開通,并開始接受質量投訴。

      和2002年10月質檢總局頒布的《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草案)》相比,正式規章僅在一些細節上進行了修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在一些時限上對廠商有所放松,比如制造商開始召回行動后,應在提交報告之日起的1個月內向下游廠商和車主發出召回計劃書(草案為10天內)、不再規定召回行動須在90天內完成等等。

      第二個方面則是進一步明確質檢總局作為召回制度的主管單位,比如將草案中諸多“主管部門”直接修訂為質檢總局。

      至于之前各界批評的罰則太輕問題,《規定》卻基本保留了草案的內容,即銷售商、租賃商、修理商違反規定處以人民幣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制造商如違規,處以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召回制度一波三折

      召回制度的出臺可謂一波三折。早在1970年代,當時的國家機械工業部就開始著手研究國外的汽車召回制度,“我們研究了20年,深知汽車召回制度是大勢所趨,這一點毋庸置疑。”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杜芳慈說。

      1994年,時任機械工業部汽車司處長的杜芳慈負責起草了召回制度草案,但之后并未能推行。杜解釋說,因為當時政府意識到一個問題,即召回制度是產品認證制度的組成部分,而不是一個孤立的法規,中國首先應該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認證制度。

      據介紹,國際上主要有兩種產品認證制度,第一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自我認證制度”,企業新車上市不需要經過國家部門的強制審批,政府只是事后監督,發現缺陷將強制召回,并處以重罰。第二種是以歐洲諸國為代表的“型式認證制度”,有關部門對新車上市進行嚴格的審查,并對企業的生產一致性進行監督,一旦發現缺陷,主要由企業自愿召回。

      杜芳慈的構想是,按照國際慣例,構建一個科學、全面、完整的機動車政府管理體系,即在一個《車輛法》的基礎之上,由一個統一的部門來進行管理,同時建立一個包括召回在內的認證制度。

      但事實上這個統一的大體系不但遲遲未能建立,還反而走向了多頭管理的泥潭。

      2001年,國家機械工業部撤銷后,汽車行業的管理職能轉到了國家經貿委,而汽車項目投資又歸國家計委主管。國家發改委成立之后統一了投資和管理職能,但質檢總局又于去年推出了“3C”強制認證制度。至此,國內汽車準入形成三道門檻:一是《公告》管理,即上了《公告》的產品才能生產和銷售;二是汽車產品必須符合強制性產品認證(“3C”)要求,否則不得生產和銷售;三是產品要符合國家排放法規,必須單獨上一個“環保目錄”。

      這三項準入分別由國家發改委、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認監委,為質檢總局下屬機構)、國家環保總局管理。而其中除了排放標準相對獨立之外,另外兩項的檢驗項目和內容幾乎完全一致。

      這種三元格局的多頭管理引起業界人士廣泛質疑,道理很簡單,既然“3C”認證幾乎完全承認《公告》的檢驗結果,為何要多此一舉?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汽車產品認證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眼下的這個汽車召回制度的出臺,沒有改善上述的多頭管理狀況。

      2002年上半年,國家科技部委托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標準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成立了國家軟科學課題組,研究召回制度的制定,而質檢總局作為主管部門,積極參與了制定過程。當年10月,質檢總局向社會公布了6000字的草案,征求各界意見。

      當時社會各界認為這意味著召回制度很快就將推出,甚至有媒體稱,2003年將是中國汽車召回元年,但整個2003年卻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據一位起草組專家介紹,實際上方案修訂工作并不復雜,之所以遲遲不能出臺,一來不少汽車企業有一定的抵觸情緒,更為重要的是因為部門之間的職權需要協調。

      事實上,細究召回制度頒布的臺前幕后,這既是一個消費者的勝利,也是各方面利益相互博弈妥協的產物。 強制認證為何無奈

      顯而易見,汽車召回制度希望在不觸及存量問題的情況下,用增量來彌補制度缺位。但這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個公平性的問題。

      正如上文所言,國際上通用的兩種認證制度,要么是限制準入,自愿召回,要么是放開準入,強制召回,這其中的核心點在于,作為汽車管理體系的兩個主體——政府和廠商共同承擔相應的權利和義務。而現在我們的游戲規則是強制認證加強制召回,盡管日本等汽車大國也是采用這種規則,但在路徑選擇上耐人尋味。

      一位汽車界的老專家指出,新車上市階段已經強制審核,合格后方可投產,一旦出現問題,政府有關部門卻不承擔任何責任,企業必須完全承擔召回義務,游戲公平性何在?

      對此,起草組一位成員的解釋是,之所以要在強制認證的基礎上加上強制召回,是因為強制認證制度施行幾十年以來,事實證明無法完全解決問題,一來無法保證車輛安全性,二來出現缺陷汽車之后大部分廠商并無召回動力。“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僅僅出臺一個自愿召回制度,或者僅是一個指導性意見,你覺得會有效果嗎?”

      那么,為什么一個施行了20多年的強制認證制度不能解決問題?一位國家級汽車檢測機構人士說,檢測機構作為新車上市之前的把關者,只能對企業送審的樣車檢測,不可能確保整批汽車的質量,更何況一輛汽車上萬個零部件,某些問題只會出現在極端狀況,檢測機構在事前也無能為力。此外,在生產一致性保證方面,檢測機構沒有權利去抽查企業的后繼生產情況,而國家也沒有專門的相關部門來進行這個工作。

      事實上,這只是問題的一半,而另一半則是由誰檢測。

      目前,國內國家級整車檢測機構有8家,以目前產銷量最大的轎車為例,其中轎車檢測機構有3家,分別位于天津、長春和襄樊。從體制上看,他們無一例外都是企業性質,其中天津汽車檢測中心資產已劃撥國資委,相對獨立,而長春中心和襄樊中心分別隸屬一汽集團和東風集團。國內所有廠商新車都必須通過這3家檢測中心任意一家檢測,拿到合格報告,才可能上《公告》進入市場。

      一位業內人士質問,企業意味著必須自負盈虧,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涉及到公共安全的汽車質量問題,都由這3家企業來把關,是否足以確保流入市場的汽車沒有質量問題?

      更重要的是,在新頒布的汽車召回制度第2章第11條提到,主管部門應聘請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并由專家委員會實施對汽車產品缺陷的調查和認定。根據專家委員會建議,主管部門可委托國家認可的汽車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實施有關汽車產品缺陷的技術檢測。

      而目前國內的檢測機構絕大部分都是企業性質,委托他們對缺陷汽車認定檢測,其權威性是否足夠呢? 法律軟肋

      業界的擔憂不無道理,作為政府部門制定的游戲規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公平公開公正,而事實上汽車召回制度的“三公”問題還不止于此。

      觀察人士早在召回制度公布之前就提出,目前在汽車消費過程中,涉及制造、銷售、車管、工商、稅務、交通、保險、質量監督等多個部門,因此需要有一個高于各部門的“國家汽車安全法”進行協調。

      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認為,作為質檢總局的一個部門規章,《規定》無法對其他部門產生法律效力。

      事實上,這正是目前汽車召回制度的一大軟肋。

      一位參與召回論證的汽車界人士認為,目前的《規定》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納入法律系體,從本質上看,更多的是部門利益的再分配。“我最擔心的不是召回制度本身,而是在執行過程中,它成為少數部門壟斷特權的工具,而不是消費者和行業利益最大化。”

      據方案起草組人士稱,他們對此也有考慮,最初設想納入《道路車輛安全法》,但由于該法的出臺遙遙無期,只能作罷。而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則明確表示,直接走全國人大立法不可能,因為按照立法計劃,有大量的其他法案需要起草,《規定》排不上號。

      最終,起草組來到國務院法制辦,希望納入國務院行政法規,但最終仍未協調下來。“最后確定做成規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覺得馬上就可以推出”。

      而作為規章的一個直接后果則是罰則太輕。這也是業界普遍詬病的一點。在韓國,生產商對缺陷隱瞞或縮小范圍,經查實可處以2700萬美元罰款。若不執行召回命令,可終止其銷售權,并處以10億韓元的罰款。而在日本,如果制造商的申請有虛假內容、勸告后不執行的,則處以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400萬元)的罰款。

      “沒有辦法,按照行政處罰法,作為質檢總局的規章,它只能有這點權力,”這位起草組人士說,“事實上,罰款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通報,讓消費者知道,這是規章更主要的目的。”

      去年“兩會”期間,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苗圩就向人大議案組提交了“加快《道路車輛法》立法進程,促進《道路車輛法》盡早出臺”議案,但是還沒有下文。 觀察人士認為,包括產業政策在內的汽車業法規,出臺都異常艱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部門分工協調問題,隨著汽車產業的炙手可熱,部門利益爭奪亦日趨激烈,這不僅意味著巨大的協調成本,同時也將造成巨大的社會成本,有關機構的調整和理順已是迫在眉睫。 (南方周末)
    文章收藏
    意見反饋
    返回頂部
    一级a做免费大全在线观看_国产三级精品三级男人的天堂_欧美激情二区在线播放_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中出
    <abbr id="6vcb1"><tfoot id="6vcb1"><output id="6vcb1"></output></tfoot></abbr>

    <style id="6vcb1"><u id="6vcb1"><thead id="6vcb1"></thead></u></style>

    <sup id="6vcb1"></sup>
  • 亚洲免费片在线观看 | 婷婷色高清在线观看 | 丝袜精美视频久久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AⅤ 综合激情久久综合激情 | 亚洲第一区欧美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