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輪胎推薦,關鍵在看懂主機廠選胎流程
新能源車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用戶選輪胎時,“高配套率”成了重要參考。但高配套率不是偶然,背后是主機廠極其嚴謹、復雜且漫長的系統工程,遠非“看品牌、比價格”那么簡單。它本質上是將輪胎視為車輛不可分割的核心性能部件,進行一場深度技術匹配。想知道新能源汽車輪胎推薦的關鍵?就得先看懂這套選擇邏輯。
一、車廠選擇原配輪胎的流程與核心考量
1、 前期技術匹配:始于車輛設計之初
輪胎的選擇在車輛研發的早期就已啟動,是與整車開發同步進行的。
定義目標性能:車企會根據新車的市場定位(是豪華運動、經濟家用還是商用載重)、目標客戶、售價區間等因素,預先設定好車輛的性能目標,包括:
操控性:轉向精準度、過彎穩定性、抓地力極限。
舒適性:輪胎傳遞到車內的噪音(NVH)、對顛簸路面的濾震能力。
續航與經濟性:滾動阻力直接影響新能源車續航和燃油車油耗。
安全:干/濕地剎車距離、水滑性能、耐久性。
載重與速度:根據車型確定負載指數與速度級別。
而后車企會向多家合作的輪胎企業發出技術標書,詳細列明各項性能指標的具體要求、車型參數(如車重、動力、懸掛特性等)。
2、 嚴苛的測試驗證:“實驗室+實地”雙重考驗
這是最核心、最耗時的環節。輪胎廠商送來的候選產品需要經過多達數十項甚至上百項的嚴苛測試。
臺架測試:在實驗室內模擬極端條件。
耐久性測試:7x24小時不間斷運行,模擬相當于行駛幾十萬公里的磨損。
高速測試:在轉鼓試驗臺上測試輪胎在極限速度下的穩定性。
強度測試:沖擊測試(模擬撞馬路牙子)、脫圈測試(測試胎圈與輪轂的結合強度)。
實地測試:在全球各地各種極端路況和氣候下進行。
性能測試:在專業的試車場測試干/濕地剎車、繞樁、過彎、噪音等。
路試:將裝備候選輪胎的測試車開往世界各地,如:
極寒:中國黑河、瑞典Arjeplog,測試冰雪性能與低溫脆化。
極熱:新疆吐魯番、美國死亡谷,測試高溫耐久性和熱老化。
高原:青藏高原,測試低氣壓下的性能表現。
高濕:海南、東南亞,測試濕滑路面性能和抗腐蝕能力。
匹配測試:驗證輪胎與整車ABS、ESC、TCS等電子系統的協同工作是否完美。
3、 綜合評估與抉擇:性能、成本、供應鏈的平衡
通過所有測試后,車企會進行最終的綜合評估。
性能達標:完全滿足甚至超越最初設定性能目標的輪胎,才會進入下一輪考量。
成本與報價:性能達標的基礎上,采購部門通過談判爭取優價,平衡預算。
供應鏈與產能:考察質量穩定性、產能規模(保障全周期供貨),優先選擇近主機廠的工廠以降低物流成本。(JIT準時化生產)
品牌匹配:豪華車型選一線高端輪胎提升調性;經濟型車側重性價比。
合作研發:頭部車企與頂級輪胎聯合研發,為特定車型定制化開發專屬型號(OE特供版),性能或與零售版有差異。
4、一票否決項:安全與質量
安全是絕對的底線。任何在測試中表現出安全隱患(如在極限制動時突然失穩、強度不達標)的輪胎,都會直接被一票否決。
二、新能源汽車輪胎推薦
能在這樣嚴格的篩選中脫穎而出,成為主機廠原配輪胎的品牌,必然具備過硬的技術實力與產品競爭力。佳通輪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作為擁有70余年研發制造經驗的外資品牌,在新能源領域的表現尤為亮眼:2024年新能源乘用車胎配套市占率超14%。全年配套項目總數創歷史新高,每生產 7 輛新能源乘用車就有 1 輛配套佳通輪胎。同時,佳通的高端配套占比不斷提升,成功配套國產純電超跑比亞迪仰望U9,實現首個奧迪主胎項目A3L、首個日系品牌項目馬自達EZ-6以及小鵬汽車P7+、蔚來螢火蟲#1、智已LS6、嵐圖夢想家等車型配套合作。并在前 10 大乘用車 OEM 集團中,有 8 家都選擇了佳通輪胎,這無疑彰顯了佳通輪胎強大的實力與可靠性,也為用戶在選擇新能源汽車輪胎時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
綜上,主機廠選原配胎是多維度嚴選的結果,安全與性能皆有保障。用戶關注新能源汽車輪胎推薦時,不妨以高配套率輪胎為重要參考,它們經深度技術匹配,能更好契合新能源車特性,助力提升行車體驗。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