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導致汽車業利潤下降
7月26日,在國家發改委舉行的上半年經濟運行新聞發布會上,汽車成了“重點行業”。因為汽車行業利潤大幅下降,機械行業被拖入利潤下降的名單;因為汽車企業利潤下降,上海成為全國僅有的7個利潤下降的省份之一。
利潤“高臺跳水”
2005年上半年,我國汽車產量為303.6萬輛,其中轎車134.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6.5%和5.2%,增幅回落20.4和29個百分點;汽車行業實現利潤216億元,同比下降49%(去年同期為增長12.6%);汽車行業減利額為206億元,成為機械行業利潤減少的主體;虧損額上升1.4倍,占機械行業新增虧損額的95%。
事實上,汽車行業自去年9月份以來,利潤便逐步下降。進入2005年以來,汽車利潤突然大幅跳水。最近幾個月,汽車企業的利潤降幅有所減少。
大汽車企業集團成為盈利水平下降的主體。1~5月,全國15家重點企業集團實現利潤總額62.48億元,同比下降71.69%,下降額為158.22億元。其中,除了江淮和重汽集團實現利潤總額繼續保持了45.06%和31.29%的較快增長外,多數企業盈利水平同比下降,一汽、金杯、南汽、昌河和東南均為虧損。
產能過剩是主因
幾年前,汽車行業一直是機械行業的盈利大戶,汽車行業的暴利也是“臭名昭著”。僅僅一年前,汽車行業還能保持比全國平均水平更高的利潤率。然而一年后,汽車行業卻成為全國的虧損大戶。
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朱宏任向記者表示,汽車行業利潤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產能過剩。
朱宏任認為,前兩年,我國汽車消費快速增長,刺激了汽車企業的產量擴張,包括跨國汽車公司,都在中國迅速擴大生產能力。但受我國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的限制,汽車消費難以持續保持很高的增長速度。企業產能擴張的速度遠遠高于消費增長速度,造成汽車行業供大于求。汽車企業為了維持一定的生產規模而頻繁降價,致使企業利潤下降,虧損增加。
的確,中國汽車行業正處在一個新的擴張期,幾乎所有轎車廠家都加入了這場“擴軍備戰”。在這種氛圍中,一汽-大眾年產30萬輛的第二工廠建成了,北京現代年產能力達到了30萬輛規模,長安鈴木20萬輛擴能工程正式投產。出現在這個名單上的還應該包括廣州本田和上海通用。不僅如此,上海大眾三廠改建工程預計在今年年底完成,屆時上海大眾的產能將達到60萬輛;東風雪鐵龍和標致在2006年的產能有可能達到30萬;今年二期工程完成之后,奇瑞的整車產能也將達到30萬輛……
朱宏任判斷,中國的汽車消費肯定會逐步增長,但受到居民收入、道路交通、能源等方面條件的制約,汽車消費的增長無法滿足汽車產能的“瘋狂”擴張。如果這些新建的汽車廠或生產線相繼投產,汽車行業的產能過剩還將加劇。
調整不可避免
未來幾年,汽車行業會不會出現產能嚴重過剩?會不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進而影響中國的經濟穩定?朱宏任的回答是:“如果微觀和宏觀兩方面都努力,這種情況應該可以避免。”
“企業應當根據現在市場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包括調整投資規模和產品結構。”朱宏任認為,企業在調整中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一方面要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宏觀政策;另一方面,要對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有個準確的分析;再有,還要對企業本身的情況有正確的認識,從而找到比較好的立足點進行調整。
從宏觀層面看,朱宏任認為,國家將進一步改善宏觀環境和消費環境。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出臺了支持汽車消費信貸方面的舉措,政府部門對國產汽車出口也一直非常支持,自主品牌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出口大幅增長,政府部門也明確了要扶持汽車出口,這為中國汽車海外銷售的增長創造了條件。”他說。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