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解元利
過去,鄉村教育缺的是課桌、圖書和教室;如今硬件改善之后,缺的則是一堂能點燃好奇心的課、一位有跨學科教學能力的老師,以及面向未來的教育內容。上汽大眾“繁星計劃”十年來順勢而變,從援建校舍到深耕STEM教育,從物資捐贈到教師賦能,“繁星計劃”正從“一次性輸血”轉向“系統性造血”,探索一條更可持續的鄉村教育支持路徑。

今年11月,湖北恩施利川的上汽大眾希望小學迎來了一批特別的訪客——由媒體、車主、青少年導師、青基會代表及企業員工組成的志愿者團隊,在這里開展了為期三天的公益探訪。他們帶來的不僅是打印機、體育器材等物資,更是一堂堂以汽車為主題的STEM課程:孩子們動手組裝太陽能小車、設計校園環保垃圾車,在實踐中理解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的融合邏輯。這種“學以致用”的課堂,正是“繁星計劃”2.0階段的核心理念縮影。
回溯至2015年,“繁星計劃”啟動之初,聚焦的是鄉村學校最基礎的硬件改善:援建教學樓、配備圖書室、計算機房和體育設施。十年間,項目累計捐贈超2100萬元,在湖南、河南、廣西、湖北等8省援建11所希望小學,惠及學生超2萬人。這一階段的投入,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

但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教育公平的內涵也在升級——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2023年“繁星計劃”迎來關鍵轉型,不再僅滿足于基礎設施補缺,而是將重心轉向教育軟實力提升,尤其聚焦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這一國際公認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
這一選擇并非偶然。202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在上海設立全球首個國際STEM教育研究所,標志著中國正加速布局未來人才戰略。然而,鄉村地區的STEM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師資薄弱、課程缺失、資源匱乏成為現實瓶頸。上汽大眾敏銳捕捉到這一結構性缺口,聯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投入800萬元專項用于STEM課程研發與教師培訓。

過去兩年,項目已面向8所希望小學開展3期線下、2期線上教師培訓,覆蓋超400人次。培訓不僅講授理論,更注重實操,幫助鄉村教師掌握跨學科教學方法。如今,這些老師已將所學融入日常課堂,從“不會教”走向“主動教”。

更值得思考的是,上汽大眾并未將公益局限于企業單方面輸出。其倡導“全價值鏈”參與理念——發動員工、車主、經銷商、媒體乃至供應鏈伙伴共同加入。從湖南湘西的斯柯達希望小學,到河南安陽的甲骨文特色課堂,再到湖北利川的太陽能小車工坊,公益行動逐漸形成“線下探訪+線上互動+長期陪伴”的閉環模式,避免了“一次性作秀”。
在公益領域,真正的長期主義不在于捐款數額,而在于能否識別真實需求、構建可持續機制,并調動多方力量共同解決問題。上汽大眾“繁星計劃”的十年恰是從“授之以魚”向“授之以漁”的典型實踐。它沒有停留在修校舍、捐設備的傳統路徑,而是借助自身在科技與工程領域的優勢,將企業核心能力轉化為教育資源,助力鄉村教育從“硬件達標”邁向“質量提升”。

當一家車企開始認真思考“如何培養下一代工程師”,它的公益便超越了品牌傳播,真正嵌入社會發展的深層脈絡。這或許正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更高境界:不止于善意,更在于專業與遠見。








粵公網安備 44010602000157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