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
幾天前,
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和上海汽車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合資組建的上汽通用汽車金融有限責任公司獲得中國銀監會正式開業批準,該公司因此成為銀監會批準開業的全國第一家汽車金融公司。
幾乎同時,
福特剛剛獲得中國銀監會的籌建申請,等待6個月后開業審批,而
大眾汽車金融公司則一邊等待銀監會消息,一邊模擬運做著正式開業程序,
豐田的悄無聲息反而給同行更多無聲的壓力,
寶馬走上另一條更穩妥路徑,與招商銀行聯手為
BMW和
MINI品牌汽車的客戶和代理商提供信貸融資,
北京現代、
標致雪鐵龍集團、戴姆勒-
克萊斯勒集團也按捺不住野心,對申請汽車金融服務業務蠢蠢欲動,建立汽車金融公司成為這些已經扎根中國跨國巨頭進一步開疆拓土有力的推進器。
一時間,在目前汽車市場低迷,銀行車貸幾欲凍結形勢下,金融公司的集中亮相似乎讓這一新的經濟業態一剎那具備了粉墨登場的所有條件。
但汽車金融公司真的將立刻取代銀行車貸,成為未來消費者貸款購車的主渠道?
為什么幾乎在同一時間獲得籌辦批準三家跨國汽車公司在一聲槍響后,起跑速度差距如此之大,有人選擇了合作(上汽通用合資),更多人愿意獨舞,這反映了各跨國公司怎樣心態和他們面對中國復雜金融環境怎樣的判斷?
這些看似粗略的問題的答案可能是構成了目前汽車金融公司發展復雜現狀內在原因
銀行與金融公司 誰取代誰?
工商銀行個人業務部的張先生面對這樣的問題時顯得很是不服氣,也很著急:“憑什么說銀行就會退出?銀行有銀行的優勢,銀行有詳實的儲戶資料及住房、消費信貸資料,有遍布全國各地的服務網點”
工行上海分行消費信貸中心主任陳鳴忠認為:金融機構在汽車信貸市場是否有優勢,取決于5大因素:資金實力和籌資成本、網點、人力資源、營銷策略、貸款價格。在這5大因素中,中資機構目前以3:2略占上風。
一家銀行信貸部的負責人認為,與銀行比起來,汽車金融公司有技術、懂市場,這使得他們開展起業務來更專業;他們在售前售中售后都有機會和購車者保持密切聯絡,這也使得他們更容易掌控風險;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盈利環節更多,比如維修、售后服務等都能賺到錢。
建設銀行個人信貸處處長崔殿滿的觀點很能代表銀行系統目前的看法。崔殿滿認為,汽車金融公司與商業銀行在汽車貸款業務上各有優劣。汽車金融公司有4大優勢:與汽車生產企業有親密的“血緣”關系;具備汽車金融服務的先進經驗;擁有先進的科技手段和高效便捷的電子化管理技術;擁有專業化的經營和快速反應機制等。
在國內開展業務,汽車金融公司卻有先天缺陷:首先是資金來源不充足。《辦法》規定,汽車金融公司只能吸收股東3個月以上定期存款;且按央行對財務公司的管理規定,其向商業銀行拆借資金最長期限為半年,并要與其資本金保持一定比例,因此隨著貸款規模的增加,資金的匱乏將成頭等難題。
其次是本土化、業務網絡基礎匱乏、具備信貸、營銷、風險管理等多方面的專業人員隊伍建立與培養、缺乏客戶信息資源以及征信制度不完善。
崔殿滿分析認為,從短期來看,汽車金融公司很難立刻取得市場份額主動權,國內商業銀行占主導的局面將至少維持3-5年。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紀敏博士指出從長遠趨勢看,銀行在汽車金融服務領域的競爭力將日漸削弱,而更多地將在融資、支付結算、信用卡業務等方面,與汽車金融公司形成互補性的業務合作。
民生銀行的李文華博士建議說,一方面銀行自身要發展汽車信貸專業化渠道及模式;另一方面可以與汽車金融公司展開資金、網點、服務產品、技術、信息及風險管理上的廣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