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16日,經美國友升國際公司總經理、著名美籍華人沈堅白先生及其夫人郭志嫻女士的介紹,北京汽車制造廠與美國汽車公司就合資經營問題進行了初次接觸。
雙方經過一周的接觸和談判,產生了一份意向書,按照慣例,當然需要一份中文,一份英文。然而,有著萬余人的北京汽車制造廠卻難以找到一臺英文打字機。原來,經歷了那個特殊年代,一切都遭受了“洗禮”,打字機這種洋玩意兒,當然屬于砸個稀巴爛之列。幸虧廠里一位老工程師家里還藏著一臺能吐出26個英文字母的老古董,我們才算勉強完成了這份意向書的英文本。在談判中出現這樣的場面,留給對方的第一印象可想而知,不論我們表現得多么熱情好客,這種微小的細節也說明了我們在當時的稚嫩。
上面這段關于打字機的回憶,是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第一任副總經理趙乃林先生在北京吉普公司開業十年后才向外界吐露的。可以想象當時作為一名在場的中方代表,他的心情有多么復雜。這就是長期的閉關鎖國讓我們得到的教訓。
1979年2月2日,由當時的上級主管部門第一機械工業部和北京市政府聯合提出了“關于北京汽車制造廠和美國汽車公司合資經營吉普車公司”的報告,申請立項。1979年3月3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余秋里等六位中央領導同志批復“經研究,擬原則同意……”。1979年10月,北京汽車工業公司成立商務談判組,同美國汽車公司開始進行馬拉松一般的合資談判。
中外合資第一次來到汽車業
當時,美國汽車公司位居美國汽車工業的第四位;全美500家大企業的第110位;世界50家大汽車公司的第24位。但即使是這樣一家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他們的經營也顯得十分困難,連續幾年內幾乎沒有分紅,1978年3月,美國汽車公司與法國的雷諾公司達成協議,從而取得了雷諾公司的投資、產品和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持。
在雙方進行了兩次會談后,中方的專家團接受了美國提出的訪問邀請,這表面上是我們的一次摸底,實際上卻更像美方的一次實力展示。在美國的汽車城底特律、在加拿大,中方代表參觀了總部、技術中心、試車場、制造廠、裝配廠以及包括試驗、銷售和廣告部門在內的全套機構,只能用大開眼界來形容。一邊是吉普車的發源地,一邊是中國惟一生產吉普車的廠家,這次訪問,無疑又拉近了雙方的距離。
[上一頁] [1][2][3] [下一頁]


|